摘要:但长期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央行未来货币政策变化、商业银行对央行降息的反应、及不可持续的中国楼市泡沫在什么时候破灭。 ...
欧洲经济:日本陷阱的确定性与QE的不确定 欧元区经济则面临更大的困境,诸多经济指标显示其有步入日本化的趋势,包括经济疲软,通缩严峻等等。
进入专题: 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 中小微企业 货币政策 。消费支出增加,产业结构开始转向服务业为主导。
保险领域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面对机遇和挑战,金融业应该做一些调整和改变。四是改变以我为中心的做法,增加一些跨机构和跨领域的业务合作,建立起大银行和小微信贷机构的合作机制。第七是人口老龄化,这将对金融业产生巨大影响。资产证券化可以从场内、场外两个角度进行。
除了中国银行以外,上市银行利差都是在缩小,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从2010年的31.4%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67%。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张承惠指出,大环境的改变,使得金融业在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领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有总额2万亿以上的离岸人民币,貌似很多,但其实海外需求始终有限。
目前贸易人民币输出是主流,但仅由于交易需求持有一种货币的动力始终有限,就必须提供投资渠道,构造通畅的回流通道,打通资金循环的任督二脉。自贸区实施的是渗透型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策略。自贸区 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关键是分账系统和国际金融交易平台。可以预见到一旦上述流程成功启动,未来将有大量的全球优秀投资管理机构(GP)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吸引众多的一般投资人(LP)或者债权人的资金,以上海为基地进行全球范围的投资交易和资产配置,新的亚太财富管理中心则将会水到渠成。
所以上海应该抓紧自贸区建设重大机遇,通过进一步开放,推动离岸中心和在岸中心的联动和一体化进程,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良性竞争。它们生成一系列市场基准价——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铁矿石等,未来全球都会每时每刻高度关注上海价格。
未来将做到真正意义上足不出沪配置全球,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和人民币国际化——既吸收全球资本为我所善用,也可以去全球进行战略投资,而支配权、话语权和定价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整个推进过程也是按部就班、波澜不惊,大致跟随中国经济的总量增长步伐,不管交易量、机构数目、市场深度和投资者风格与一些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都没什么特别大的变化,顶层设计中构想的一定当量级的聚变也并没有发生。2014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发展与监管领域林林总总提出33条意见。中国应该有所作为,在努力进行内部调整同时,在对外方面也需要积极的地缘布局来推动新兴经济体以及亚太一体化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
就笔者看来,上海的定位应该是伦敦(货币市场中心)、纽约(资本市场中心)、芝加哥(衍生品市场中心)、新加坡(财富管理中心)四合一。区内和境外企业可开立自由贸易账户,通过这个账户让自贸区内资金跟海外资金进行自由的交换,而自贸区资金同国内资金进行逐渐放开的渗透型交易(目前是3+1项目)。中国别无选择,只有直面挑战迎难而上。而上海必须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成为中国向全球投资的门户和平台,大量的项目、资金出入其间,最终构造出一种增强的中国资本输出机制,消耗美元储备,推销资本项下的人民币。
或者在APEC上对中国发起的投资银行表示冷淡,而另一方面货币竞争如火如荼,各主要央行资产负债表都在扩张,QE进退不定,可能引发新兴市场巨大的动荡。例如上海黄金交易所去年黄金出库量已占全球黄金产量60%,消费量近一半。
第二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这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上述各个分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进一步联通和深化合作,都会为聚集足够量级和深度的人民币资产池从而获得定价权和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
市场的可得性和交易规则的国际化,将会为中国市场最终纳入MSCI指数的全球市场标准配置权重扫清道路,这有助于全球资本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这样资本项下的双向投资通道即可全面打开,而且我们预期自贸区金融政策很快就应该在浦东以致整个上海全境进行辐射型推广(特别是陆家嘴等金融区)。全球化4.0 如何把这些拼图放在一块看到整个大图景呢?如何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联系和逻辑呢?一直以来,对外开放带来的技术、市场和资源等红利始终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金融危机导致中国滑落到了全球化的断裂地带。正如同对内的长江经济带的辐射,桥头堡也一定是上海。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在发达经济体自身的高负债环境下,援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力度和意愿也在不断下降。
在私人部门层面,商务部最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应当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催化器,它涉及到简政放权、汇率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宏观调控方式、金融监管等方方面面的深度协调改革,意义重大深远。
这种布局早在金砖德班峰会时就已经展开,新兴国家力图打造的是一个平行世界的新格局,小三驾马车(IMFvs储备库,WBvs金砖发展银行,WTOvs工商理事会)正在启动。更要全力布局新循环,即以我为主,以中国的巨大内需作为驱动核心,构造中国-周边国-资源国(包括非洲)-科技国(美国)-品牌国(欧洲)的新循环格局,进而构造对外交往的全新利益格局,突破原来的三个世界和G2的牢笼,打破以中国制造、美国消费为主的循环圈,从输出廉价的中国制造,升级到向全世界输出工程、商品、服务、产能、投资和资本,以致最终的货币,即人民币国际化。
在世界银行中,金砖五国加在一起只有13%的投票权,而美国一家就占15%。无疑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的全力支持,而上海就是全球化4.0和中国改革3.0的金融制高点。
在国际竞争中,这些平台可以积极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反复操练与国际对手的交易技术,强化开拓创新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可以预见,下一个五年的风口绝对是中国国家和居民财富对海外全面的投资与配置,形式可以是股权、债权或者直接投资。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筹备中。自贸区、沪港通、金砖机制都是国家制度创新的实验室,不管是小白鼠、苗圃还是中试抑或临床,这都是上海在全球化4.0时代中所必须肩负的当仁不让和义不容辞的国家使命,这些努力必定会在历史中产生深远的回响。
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在巨额外汇储备的保驾护航下,更有效的进行外汇投资和参与全球货币竞争。灵活设计交易结构,创新利用境外资源,引导全球廉价资本走进来,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势必能够有效支持辐射区域内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
所以必须补上金融、投资和货币几块短板,这需要富于远见的布局。这份实施意见既体现了对接新国九条督促资本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愿景,也展现了上海新一轮大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雄心和版图。
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自贸区内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完全可以鼓励境外优秀公司到中国来上市)。政策限制的不断放松,将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商业性质和政府性质境外投资可以协同发力。
金砖银行与中国走出去战略相配套,推动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释放中国巨量外汇储备投资潜力,解放中国国内过剩产能的新方式。从经济总量来看,金砖五国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这也将是上海的新使命和新征程——向伦敦、纽约进发,打造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上海还肩负拉动长三角、整个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任务,这都需要巨量的融资来支持。
不论是贸易、投资还是货币都是并联出击的主线,特别是在投资和货币方面。实现沪港通以后,不断扩大的交易品种和投资选择范围提升投资便利性。
IMF始终扭扭捏捏不肯让出太多的份额,美国的否决权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都不会有变化,WB可以提供的弹药有限,它现在的贷款还没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一家放的多。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在自贸区内设立国际交易平台。
特别是随着以传统大盘蓝筹为构成基础的上证指数多年熊冠全球的低迷,中国A股市场也一直被国内外投资者所诟病。深圳:出平安,上海:不出。